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理想与现实:土地与村社共同体的维系机制、土地流转发生中的权力实践:中央与地方、土地规模流转后的村社共同体变迁等。
本书从理论探索、总体报告、评估报告、专题和个案调查报告几个角度,系统梳理了佛冈政府如何以“美丽中国”理念为导向,不断实现角色转变,成为美丽乡村规划的制定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引领者的成功经验。
本报告包括九个部分,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社会参与、结构保障。报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或学术专著,也非纯粹的故事讲述,而是基于村庄一线的经验调查,围绕当下的乡村现实,结合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应用性报告。
本书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振兴乡村的理论探讨和方向问题。本部分站在浦城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视角,论述我国振兴乡村的四梁八柱,探讨区域农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方向的契合问题。第二部分论述县域产业开发理论与途径,从县域开发产业集聚要素理论开始,论述资源优势发挥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区域农业发展策略与区域农业发展规划。论述如何在宏观层面引导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农村集体主义”是在农村地区实行的,以社区所有,社区组织控制生产资料,安排生产的社会组织体系。全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引论:为什么要研究集体主义、苏南的农村集体:经验与研究、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村集体主义的建立等。
本书从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这一视角展开研究,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思路。运用新经济增长、分工、交易成本、产业链整合理论和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个数理模型,解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的关系,研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外溢渠道、效应测算等问题,部分弥补了该领域实证研究不足的缺陷。
乡村的价值在哪里,乡村究竟向何处去,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命题。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如何建设好乡村指明了方向。推动乡村振兴,改革依然是重要法宝。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让农村资源要素真正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哪些利益藩篱必须突破,哪些体制机制弊端必须破除,本书给出了答案。
本书是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19年马铃薯大会的专业论文集,汇集了近年来我国从事马铃薯研究人员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有关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最新决策及发展动态。本书包括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病虫防治、土壤肥料、产业开发、研究进展等内容,对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马铃薯研究、生产、开发人员及广大农村个体种植户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在深入调研云南省施甸县重点扶贫工作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的基础上,运用精准扶贫理论分析和评价两贫困乡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健康扶贫、信息化扶贫以及民族文化发展扶贫等方面的工作实践。
近几年,隶属江西省鹰潭市的余江县形成以产权改革为着力点,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与基层治理协调发展的农村改革道路,使农村地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找到了发力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江经验”。本书就是针对“余江经验”所做的描述、总结、分析与探讨,既有全面的理论概括,也有解剖麻雀式的村庄经验研究。
本书研究三重折旧法引进中国的可行性,着力点在于研究该核算方法在中国农业领域中宏观(国家)与微观(企业)两个层面应用。作者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于一致”“国家层面生态会计与审计系统的建立”“农业企业层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化”这三个事件进行细致地考察,分析了中国的环境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金融环境,通过实证性研究显示了在中国推行一种强力资源维护的三重折旧法可行性。
实施“三权分置”政策以来,土地产权的财产性问题已经解决,不同产权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和流转路径已经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本书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提出了建设农村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融合的模式,并在农村环境差异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业态的形成机制。
本研究以华北某省P县西河村为案例,关注类似于涂尔干社会团结的命题:村庄共同体为什么日渐衰败?村庄的公共生活在工业化之后为什么反而得到衰减?这种衰败与村庄工业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能在村庄工业化过程中形成新型的社会团结?本研究试图通过乡村工业化兴衰所引发的村庄公共利益、村庄社会秩序、以及村庄文化规制入手来探讨乡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村庄共同体的变迁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村庄建设的基础与可能性。